自贡灯会:千年元宵“不夜城”
夜幕初降,一座“悬浮”于半空的宫殿亮起华灯,灯光凝结的瀑布从天而降,“凤凰鸟”半空盘旋。宫殿之下街巷纵横,护城神兽、望楼、铜雀台流光溢彩,游客穿行其间,如在梦中。
这是位于中国西部城市自贡的中华彩灯大世界中的一个灯组区,用夸张手法还原元宵观灯庙会的场景,被命名为“上元幻境”。数万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热烈地讨论自贡灯会盛况——这是一座灯彩“不夜城”。
特殊的“迎春任务”
从去年的“生命之树”到今年的“上元幻境”,这已经是自贡灯会第二年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引爆热度。民间灯会发展为独占市场鳌头的产业,从西南小城走出国门,自贡彩灯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,将传统民俗打造为又一张亮眼的中国文化名片。赓续传统、不断创新,这既是自贡彩灯成功的秘诀,也是中国故事的内核之一。
四川省自贡市中华彩灯大世界的“上元幻境”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
自1964年起,自贡政府开始举办迎春灯会。除了专业制灯工匠之外,医生、公务员、老师……各行各业的爱好者和技术骨干纷纷接到了特殊的“迎春任务”,加入灯会彩灯制作中。
彩灯行业高级工艺美术师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万松涛的父亲曾是中学美术老师,是教师制灯队伍里的“主力”。
“接到制灯任务以后,我父亲便出去做了一个多月的灯。”万松涛回忆说。
随着灯会的成功举办,彩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,对创新创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人们尝试将自己行业的技术和经验融入彩灯。瓷器龙腾空欲飞,药瓶灯流光溢彩,玻璃药瓶、家用瓷器、蚕茧、CD光碟、绸布……手边的各种材料都可做灯。为了让彩灯脱颖而出,制作者们使出浑身解数,不知不觉敲响了自贡彩灯创新的先声。
“北海龙灯会”轰动京城
上世纪80年代,自贡灯会的名气越来越大。跟随开放的脚步,当地开始尝试将灯会做成生意。1988年,自贡灯会应邀去北京举办“北海龙灯会”。自贡彩灯第一次走出四川便轰动京城,随后赴全国各地展出时,所到之处几乎“彩灯一亮、万人空巷”。
这是1988年北京“北海龙灯会”的一张入场券。(资料图片)
如今,自贡全市已经有1000余家涉彩灯业务企业,常年从业人员5万余人,季节性用工达13万余人,占据国内市场约85%、国际市场约92%的份额,形成了年产值超50亿元的大产业,“南国灯城”“天下第一灯”声名远播。
万松涛算“半路出家”,父亲制作彩灯的经历一直影响着他。离开企业以后,他进入彩灯行业,从美工做起。从业30多年,万松涛见证了自贡彩灯颠覆传统花灯、走向行业顶尖的全过程。在他看来,自贡彩灯的成功离不开创新。
“其实自贡彩灯从制作工艺上来说并没有独到之处,也没有固定的‘讲究’。”万松涛说。但是正因为没有制式和流程的约束,工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喷涌而出。
2019年万松涛(中)与法国里昂灯光节组委会成员合影。 受访者供图
2019年1月上旬,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“贺岁迎祥——紫禁城里过大年”系列展览,包括“铜胎画珐琅葫芦式挂灯”在内的3种不同形状的116盏宫灯便是由自贡灯企复刻制作而成。
“我们之前画图样全凭一双手,准不准靠经验,现在用电脑建模,又快又好。”万松涛说。这样充满创新活力的产业自然吸引了许多年轻人,万松涛所在的公司里绝大多数设计师都是“90后”。还有许多自贡年轻人从小看着灯会长大,如今又成为新一代彩灯工匠,为自贡彩灯注入新的活力。
2017年11月,法国盖亚克中国彩灯节现场。 受访者供图
点亮法兰西之夜


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版权所有:自贡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:400-8827-222 蜀ICP备11014996号-1 中企动力提供技术支持 后台管理